香港新生代小提琴家🎻陳蒨瑩(Angela)從小展現音樂天賦🎼🎶🎵。
出身音樂世家的她,3歲半開始學琴,5歲進入香港演藝學院,12歲便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深造。
在北京求學期間,她每天苦練8小時琴藝,曾經懷疑人生遠離小提琴4個月,最終確認自己對音樂的熱愛。
憑藉過人天賦與努力,她在多項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每次參賽都懷著代表香港🇭🇰的使命感。
如今已是國際知名音樂家的她,保持高度自律🈲,以冥想和與家人通話減壓。
雖然曾想過攻讀心理學,但音樂已成為她生命中最燦爛的篇章。
從香港到國際舞台,Angela用琴弦演繹了自己的音樂人生。
在香港醫學界🏥🩺,急診室顧問醫生蔡振興以出色的專業能力和無私奉獻精神廣受尊敬。
他不但日常救死扶傷,更在疫情期間主動前往疫區,協助港人安全返港。
蔡醫生立志從醫的背後,有個傷痛故事:童年時三位兄長相繼離逝,讓他深刻體會生命脆弱與醫療服務的重要,
加上他 15 歲時跟父親到地盤🏗️打工,多次被釘刺傷腳底🩸🩸,其他工人竟用最”原始”的方法——煙絲替他治療!
他因此反思醫療系統可以變得更好🆙↗️,立志行醫👨⚕️。
他曾兩度遭遇健康危機,一次在洗手間暈倒,使他意識到注意自身健康;另一次突然面癱,嚴重影響生活工作,
由此明白到,醫生要醫治的,不單是病人的身體,更是病人的心💓❤️。
面癱期間,他反思人生,決定參加歌唱比賽並奪冠🎤🎵🎶,其後加入醫生樂隊成為主音歌手,藉此減壓之外,還宣揚健康訊息。
此外,蔡醫生更是首批取得調解員🫱🏻🫲🏼資格的醫護人員,因為他覺得,這個世界可以變得更美好。
香港傑出人物葉少康(Nelson)的人生充滿勵志。8個月大時因腦膜炎導致下肢痙攣,但他從未向命運低頭。
8歲接觸騎馬後埋下熱愛的種子,2001年重拾這份熱情,
經過6年刻苦訓練,成為2008年首位代表香港參加殘奧馬術比賽的運動員,
更擔任北京奧運香港區火炬手。
如今他不僅是成功企業家,擔任多家公司行政總裁,更積極推動社會共融。
他創立殘疾運動員培訓基金、擔任香港殘奧會副主席,致力改善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
他堅信:「真正的平等,是讓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
葉少康用自身經歷證明,身體障礙無法限制人生可能。
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史,更是香港特殊群體爭取尊嚴的縮影。
香港傳媒界資深人士劉奕旭,從傳統報業到數碼平台,始終堅持「報道事實、守護公義」的初心。
他從記者做起,曾勇敢揭露多宗詐騙案,堅信傳媒人應是社會正義的推動者。
隨著媒體生態轉變,他轉戰數碼營銷領域,協助企業建立「社會責任導向」的品牌策略。
「企業營銷可以美化產品,但不能扭曲事實;
就像新聞可以有立場,但不能背棄真相。」這是他一貫的信念。
他更將多年經驗傳授年輕一代,推動知識共享。
擁有人工智能及數碼媒體碩士學位的他認為,
無論媒介如何變化,「真實性」和「社會責任」永遠是內容創作的基石。
從記者到企業家,他始終以「求真」和「問心」為人生座標。
在香港醫學界🩺,林正財醫生是一位備受尊崇的人物🫡🫡🫡。他既是兒科👶🏽👶🏼及社會醫學專科醫生,現任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
出身貧寒的林醫生,童年時住在元朗泥屋,父親因工傷失去工作能力,全家生計全靠母親一人支撐。初中成績不理想,又因新界仔身份自卑,直至有了信仰,讓他👀看世界的角度再不一樣,心態一百八十度扭轉,行為亦隨之而改變,成績突飛猛進,同學甚至收留他回家住,齊齊瞓碌架床。
成為醫生後,他懷著感恩之心投身公益,長期在靈實協會服務,為基層市民提供醫療援助。他還積極關注社會議題,推動安老服務及學童健康等改革,例如提倡「學生每日運動一小時」。
熱愛運動的林醫生認為,踩單車🚴🏼🚴🏼🚴🏼不僅是保持健康的方式,更是他思考社會問題的途徑。他以專業知識和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充分展現醫者仁心。
香港科技界有一位傑出人物——麥騫譽(Mark),被譽為「5G仿生機器人之父」。
他從小受《鐵甲奇俠》啟發,立志用科技守護地球,專攻電子工程和機器人技術。
2017年,他在香港數碼港創立機器人公司,並借助大灣區資源,成功研發中國首台5G仿生機器人,技術領先世界,還作為「一帶一路」科技代表向全球展示。
Mark積極推動深港科創合作,主導青年人才交流計劃,並開發醫療和養老機器人,助力社會創新。
他屢獲殊榮,包括「2024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堅信人才是科創核心,呼籲香港以制度創新吸引全球資源。
他笑言:「未來家庭成員可能是機器人,甚至是數位親人。」
麥騫譽的故事證明:熱情與創造力能改變世界。正如他所說:「機器人的核心不是金屬,而是人類對未來的想像。」
姚俊傑oe,香港著名室內設計師及壁畫家,曾獲英國文化協會頒發嘅傑出國際學生獎、十大傑出室內設計師、創下「世界最大3D地畫」紀錄、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
佢從小就唔鍾意讀書,中三就輟學,做過裝修、油漆等工作,亦曾經係一個叛逆青年,18歲嗰年發覺自己對繪畫有天份,毅然去讀藝術課程,之後更去攻讀室內設計。
之後佢去英國讀大學,但以佢當時嘅經濟能力同學識水平,竟毅然決定賣咗層樓,帶住太太同啱啱出世嘅小朋友,岀發去英國完成佢嘅人生目標。喺英國,佢克服重重困難,兩年後,並獲得英國文化協會頒發「國際傑出學生獎」。
今日係香港,唔少街頭巷尾都有機會見到亞Joe嘅大型壁畫,為大家嘅生活環境增添唔少藝術氣息。
係2018年,亞Joe喺中國肇慶高要立仁實驗學校帶住成千人嘅師生隊伍,化咗18個月嘅時間,完成創下「世界最大嘅3D地畫」嘅世界紀錄作品。佢更成立香港壁畫協會,俾本地藝術家得到專業嘅技術支援。
佢深信,只要有夢想,能堅持,人生係冇嘢唔可能嘅…
朋友對我哋好重要,一齊讀書做功課、玩、傾心事,
但原來我哋腦入面有班好重要嘅朋友,對我哋有好大影響,佢哋叫做腦朋友。
講緊嘅係我哋腦裡面嘅情緒,比如開心、驚、嬲、憂愁等等 。
《玩轉腦朋友》呢套戲入面嘅角色就係呢班腦朋友。
電影主角叫萊莉,共有5個腦朋友喺控制台指揮住萊莉嘅反應?
首先係樂樂Joy,充滿住正向活力,熱情友善,
而萊莉嘅基本性格主要係嚟自樂樂,正如萊莉個爸爸話,佢係一個開心果。
第二個叫驚驚fear,即係恐懼,恐懼都有佢正面嘅功能,識得驚先至能夠避開危險,確保安全。
第三個叫厭厭disgust,即係厭惡,佢對嗰啲可能污染咗或者懷疑有毒嘅嘢會有抗拒嘅反應,所以發揮一個保護嘅作用。
第四個叫怒怒anger,即係憤怒,見到唔公平嘅嘢會發火回應。
最後第五個叫憂憂sadness,即係憂愁。同樂樂相反乜都愁 ,咁憂愁係咪唔好呢?呢個正正係整套戲嘅中心主題。
袁斯樂 Kelvin,香港著名極地攝影師,2020年成為首位華人獲得兩項國際攝影大賽「年度攝影師」殊榮。當時佢只係24歲。
18歲嗰年佢攞住一部舊相机,上咗屋企附近嘅飛鵝山,被眼前所見景色所吸引,從嗰一刻開始,佢知道風景攝影就係佢嘅志向。
佢走遍全球40幾個國家拍攝風景,憑住佢對大自然景物嘅好奇,一張張精彩嘅作品就此誕生。
爲咗要完成一張好嘅作品,佢可以不眠不休,唔怕過程嘅辛苦,唔計要化嘅時間,佢曾經爲拍到一張城堡嘅正面相,佢用咗足足8年時間。
Kelvin自從2015年獲得首個國際攝影獎項開始,就為自己定下喺攝影領域嘅發展目標,佢話追求卓越嘅人生,係唔會介意任何嘅付出同成本,只要堅持去做,就會有無窮嘅可能性。
作為一名設計思維執行師,黎嘉豪堅信創新思維係推動個人同企業進步嘅強大動力。
憑藉佢嘅創造力,疫情期間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憑藉佢嘅領導力,帶領團隊發揮才能;佢對生命嘅尊重同關愛,仲延伸到退役馬匹身上,獲得香港賽馬會認同,為香港同法國退役馬匹提供再培訓同安居之所。
佢深信:“思維嘅力量係無窮,一旦學會正確運用,就能跨越任何障礙!”
《魔女宅急便》是日本動畫電影大師宮崎駿的一部青春成長電影。
故事描寫主角魔女琪琪進入成年期這個既重要又令人迷惘的成長階段。
即使飛行是魔女與生俱來的才能,但琪琪知道一個人擁有的東西並不是理所當然,並在經營速遞服務生意及成長過程中學會了感恩。